媒体报道
王勇:“圣”者“和”焉
发布时间:2009-11-04 来源:admin

题记:提起中国的制药业,人们往往会在前面加上一个大大的"仿"字,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制药品是国内制药企业普遍的"心结",不过,江苏南京的圣和药业却真真正正走了一条原创制药的道路,不久之后,这个公司甚至还能把研制的药品卖到美国去,如果成功,这可是中国制药业史上首次输入美国的化学药品,而书写这个历史的人正是圣和药业的董事长王勇。

 

王勇:""""

 

圣和药业现在的办公地址在南京繁华的珠江路上,王勇的办公室坐落在一幢大厦的16楼,闲暇之余,他喜欢倚窗俯视下面车水马龙的街道,他其实是个追求内心宁静的人,楼下喧哗的街道更多时候是一幅装点的背景图。在大学时期养成的静思勤虑的好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圣和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制药企业?下一步的目标又是什么?企业文化又将如何传承?这些问题,王勇常常思索。

从1996年创办圣和以来,十多年时间,王勇把圣和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现在走多元化之路的企业集团,他本人也从一个藉藉无名的"小"字辈变成了江苏民营制药业的"一枝独秀",当然,"枝独秀"这个位置随着公司的进一步扩展,还将不断提高。不过,王勇却说,他从未想过这些如浮云般虚幻的名利地位,十多年商海博弈,他所依靠的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样朴素的行事准则。

这种行事风格,正如他对"圣和"二字的注解:"圣"字下面是"土",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为人处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每一步走得才坚实;"和"字为贵,一个企业或是企业家如果能创造四面皆"和"的氛围,那么这个企业必定能走得更顺利,更长久。"圣"者"和"焉,王勇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把"圣和"打造成了业内的标杆企业。

 

舍得之间的平衡

 

(创业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创业者的心态最为重要。创业者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是学会在"舍"和"得"之间取得平衡。"舍得"、"得失"顾名思义,越是想"得"的人,其结果往往就是"失",而只有那些敢于"舍"的人才能"得"。)

 

王勇如果没有进入商海,他说自己会是一个搞科研的好老师。不过,创业的时候,他就把"大学教师"这个令人艳羡的职业给"舍"去了。舍弃的原因,来自于他体内流淌着的"商业基因"。

王勇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父母要照顾他们兄妹四人,在他10岁的时候,家里大人就教育他们要尽早独立。这是个非常无奈却也极其锻炼人意志的过程,父母提出的要求很明确,谁能挣到学费,谁就继续上学。小小的王勇从那时候起便开始学会了"捕捉"身边的商机,他终于在鸡窝里发现了商机,后来他学着大人的样子开始养鸡,并利用业余时间去集市上卖鸡蛋,100个鸡蛋卖了5元钱,刚好够他的学费。而他的妹妹则学会了做冰棍生意,2分钱进一根冰棍,再以3分钱的价格卖出去。

后来,这种"鸡生蛋,蛋变鸡"的基本致富法则,王勇很快便无师自通地撑握了,王勇说,发现这一奥秘后,他似乎陡长了本领,他感觉身边处处有财富。而且在以后的学生时代,他将这一法则琢磨得更加透彻,运用得更是出神入化。

1987年,王勇考入了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1991年大学毕业时,留校做了科研工作。那几年时光对王勇来言是弥足珍贵的,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社会财富,不禁又让他想起了"鸡生蛋,蛋变鸡"。

几年之后,他便决定投身商海。于是,1996年9月,创办了圣和药业,在牛首山租了一个几千平方米的厂房,招了六七十个工作人员,借了一些钱,一共投资了一千万。对当时的王勇而言,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投入,这个"舍"如果"得"不回来,他背负的可不仅仅是债务,也许还得搭上自己的未来。

王勇从没想过一步登天,但有时候机遇就是那么奇妙。当年,公司生产了一种药叫"阿奇霉素",刚生产出来就是一般的药品。但非典期间,圣和药业所生产的3种药品被列为抗"非"治疗药物,其中圣和生产的阿奇霉素更是国家卫生部公布的7种抗"非"药物的首选用药。

在那样的时刻,各地出高价来买药的人太多了,但王勇却没有被眼前迅速可得的巨大利润所诱惑,依然是凭着企业一直坚持的"诚信经营"的原则,根据政府的要求,圣和药业为南京储备了3000至5000人用的抗"非"药,他当时承诺说:"只要政府一天不解除"非典"警报,这批库存就一天也不会动。"

类似这样,王勇在创业过程中经常遇到,"舍"和"得"之间如何平衡,他往往会把眼光放在更远处。

也正是他的这种坚持,短短几年工夫,圣和药业从最初生产一、两种药品,快速发展成为一家集医药研发、药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药品生产企业。在新的生产基地建成后,圣和药业就被认定为"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随后,又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制药企业的灵魂就是"科技"

 

(其实不仅仅在制药行业,以前那种"靠胆量"、"靠勤奋"的创业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脚步了,如今,一个创业者必须要认识到高科技对企业的重要性。)

 

制药行业在我们国家,虽然发展迅速,制药企业数量众多,不过,这当中大多数规模小、研发创新能力薄弱、有些甚至就是以仿制药为主、几乎没有创新药物。有一个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制药企业近6000家,但是绝大部分不注重科研创新,以仿制药为主,规模都比较小,甚至在以前,我们一个国家的医药产业的年产值还抵不上美国一家大型制药厂的年收入。

不过,这几年在我国众多制药企业的集体努力之下,这种状况一天天改善。王勇说,改善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要用高科技去弥补自己企业资历浅、资金不足等短处。他始终坚信,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不过,技术创新才是它的灵魂。

这种意识和他在大学里搞科研的经历有关。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药品,是从日本进口的,也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抗生素药品。可在实验课题中,王勇通过一些数据认为,这种药品是一个无效的药物,是假药。后来,这个实验课题上报到国家卫生部,引起高度关注,可以说是中国医药史的重大发现成果。

王勇说,在中国药科大学的4年,也就是1400多个日子里,自己最少有700多天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那时,中国药科大学有1000多个老师,在实验科研上,以及学术上,自己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尤其是让自己觉得长大了,进步了。

下海之后,王勇便把科技研发放在了圣和成长的最重要位置。

1999年,圣和药业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成为我国首批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药品生产企业之一。2001年,他又投资1个多亿,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了一座按照国家GMP要求设计建造的,占地100亩,拥有大容量注射剂、粉针剂等8个剂型生产能力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此间,还建成了圣和自己的新药开发中心和营销中心。

其实,我们现在通过两组数据也能看出圣和药业的成长轨迹

近几年来,圣和每年用于新药研发的资金超过3000万元,累计科研投入已达3亿元,近年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20多个;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新药证书100多项,临床在研药物和即将获得国家一类创新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的有4个。

除了经济上的投入之外,为了寻求技术支持,王勇还经常奔波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一次次向专家、教授虚心请教,在交往中与他们建立了密切联系。

到了今天,在全国6000多家制药企业中,圣和药业已跻身百强。即便遭遇了去年的金融危机,圣和药业今年前十月销售仍保持40%以上的增长。

 

百年"老店"的期盼

 

(中国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靠着创业者一个人打拼出来的,是"人治"的企业;而从他以后,必须要改变为"法治"的企业,才能确保"百年老店"的成形。而这种转变,最好是由创业者亲自启动。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这都是对创业者极限的自我挑战。)

 

王勇在采访中说,他生平最钦佩的人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钦佩的原因,是因为他给美国制定了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王勇认为一个企业能够常青,做到百年的"老店",最关键也是要创造好的运行体制。这种运行体制有利于对企业涉及的各个方面做出综合的长远规划,把企业生存作为最大利益。

举个简单例子,以他自己来说,在圣和绝对不搞"终身制",一个美国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两届,也不过8年时间,王勇给自己的目标是最晚50岁左右离开岗位,让圣和最优秀的人来接替他的位置,这个"优秀"的人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是全体圣和人公平公正民主选举的结果。即使现在,每年公司所有管理层的员工,当然包括他自己在内,都要参加民主测评,如果连续两年,他没有被员工选上,就自行下岗。

这种公平公正民主的制度能够激发圣和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能保证企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当圣和人把所有力量都往同一个方向使时,公司就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所体现出的市场竞争力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王勇清楚地知道,所有好的制度能够发挥其作用,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现代经济学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医药行业更是如此。"

据统计,圣和的员工现有1000多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到职工总数的67%,其中不乏药学、医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博士、硕士人才。圣和药业的核心管理层是由5位平均年龄在38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他们中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科研机构、有的则来自政府机关。虽然他们在来到圣和之前有着不同的经历、背景,但他们既然都来到了圣和这个平台,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圣和人。

公司为了让员工能在这个平台上最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梦想,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每年还出资近百万用于改善员工的学习、生活环境。每年的全体员工集体旅游,陶冶了员工的情操,职工食堂免费供应三餐,新建的员工公寓、网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室等为员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健康、愉悦、舒适的场所。

也正是通过全体圣和人的共同努力,最近几年来,企业上缴国家税收年年递增,2008年度纳税金额近五千万元,公司还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百余人,用于"南京光彩事业基金"、"扶贫助学"、"希望工程"、"非典"、"苏北涟水扶贫"、"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等公益事业的投入款物合计已近5000万元。企业先后被相关单位和部门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优秀民营企业"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采访最后,王勇告诉记者,圣和目前为止已经是全国制药业内的百强企业,但是他更希望在"百强"之后的圣和能做成"百年"的"老店"。

 

(来源风流一代青商2009年10月(下)总第487期)

关闭